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,也是道家的鼻祖。他写了一本《道德经》,虽然只有五千多字,但是却影响了两千多年。这本书概括了老子的主要思想,而且后人经整理,得出了老子的十大观念,暗藏着大道秘密。
虽然这六大观念不能全部反映老子的思想,但是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老子的为人和处世、认识到老子的哲学思维和深远洞见。
那么,究竟是哪六大观念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老子认为,水乃生命之源,万物无水不生。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,它就像大道,世间所有的植物、动物、生物质,都离不开水的养育。大道在无声无息地运转,贯穿于天地宇宙万物之间,人生存在其中不知不觉,但是片刻也离不开它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。”
后来,老子又提出“上善若水”、“浊而静之徐清”。无论尘土,还是沙石,在水中都会慢慢沉淀,而水仍然保持它的清澈。
所以说,最大的善良和最好的德性,就像水一样,守弱观当今社会,人人都极力以强者的姿态生存于世,每个人都想争做强者,企业都想跻身世界百强之列。
可老子却认为,我们要守弱,不要显露刚强。老子说,柔胜刚,弱胜强。坚硬的东西容易坏,而柔软的东西却容易生存。
如美玉,坚硬、冰冷,虽然光滑、无瑕让人爱不释手,但是如果一旦失手,则美玉必碎无疑,因为它太过坚硬。
初生柳枝,柔软、细嫩,想折断它,很不容易,但是到了叶子落尽,干枯、坚硬之时,只要稍稍用力,就可把枝条折断。这就是弱胜强的道理。不争观当今社会,人的生存无比艰难,市场竞争无比激烈,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。
但是老子告诉你,争来争去到最后可能会是一场空,而且我们还会陷入到竞争的恶性循环中。
人们争吃、争喝、争爱、争宠、争名利、争权势……唯恐落后于他人。有些素质低下者,甚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”
老子认为,名、利、欲是乱世之源,我们应该加以剔除或削弱,不去参与无谓的争斗,进而去除无边的烦恼,回归清静和无为。
只有在精神上充实固有之内德,返璞归真,方能不断提升生命之意义。
老人认为,有生就有死,我们接受了生,也必须面对死。要想不死,除非不生。生是偶然,死是必然,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兄弟。我们要积极地面对生,也要从容地对待死。
对此,《道德经》中的“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”很好地给我们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:“即大觉者忘却生死,不知生死是何物,不受时空、阴阳之局限,与道共存,永生不灭。”
这才是真正的寿,俗语说:“人死如灯灭,来时我哭,去时人哭。”
庄子说:“不悦生,不厌死。”
唯灵主义者说:“灵魂投胎为生,灵魂出窍为死。”这些都是智慧之人看待生死的态度。
老子认为,人类的发展远离了道。所谓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。在修身上,我们要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这是我们修身立命的基本纲领。
老子认为,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明珠,不但可以自照,还可以照人。我们要学会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用道之本心降伏妄念,去除欲念的干扰,内心做到一尘不染、万缘放下。
回归到心灵的本来面目,将心虚空到极点,使得外欲不内侵,才能在修行方面做到精进、提升。
儒家讲王道,以格物致知为入手,诚意正心为妙用,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要求人们。
法家言法制,讲的是严刑苛刻的制度约束,以威势、奖惩为促进手段,尤其以刑罚为重心。
而老子却独辟蹊径,认为无为自然的才合乎大道,人为的干预只会让社会更乱,人为的制造物远远比不上天然之物。比如牛马各有四只脚,这叫自然。
把牛鼻穿上缰绳,把马头套上嚼子,这叫做人为,很多社会的不良事件、动乱和灾祸,都是人为所致。老子认为,人的仁爱是有限的,当人们需要用仁爱来互相救助时,这世界便已不好。
相对于人的仁爱,大自然的爱是无限的,就像江湖中的水一样,人如果效法自然的话,就必须首先知道自己的“博爱”是有限的。
所以,我们要遵从并相忘于自然,如同鱼儿虽生活于水中,但却忘记水的存在一样去生活,一切顺其自然,大道自然而成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开宗明义说:“道,可道,非常道;名,可名,非常名;无,名万物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”
老子认为,无论人类如何发展,道德是永恒的。
道德蕴含于道中,不生不灭、无形无相,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它,在某些心动时刻,通过心领神会,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。不过在老子的认知里,道与德是分开的,道是体,德是用;道是先天,德是后天。道德是事物的一体两面,本不可分,只是为了便于理解,老子才把道德分开来揭示和解释的。
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,老子的道德主张是无私、至仁、大义、至谦。无私,就像日月之光,人人皆可沐浴、享受,人人皆可仰赖,绝不分别对待。至仁,就是好生之德,就是天道,对万物没有亲疏之分,没有喜悦与憎恨之别,却能与其同体相通。
大义,是指一种适合于道的正常运行法则,是平等中和的,义者,宜也。
做人不要只顾小义,要保存大义,精心护之,这样才能接近天道。至谦,水接近于道德,而且水是至谦的,它滋养万物,却在最低处,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溪流的汇聚地,是因为它处在下游,具有谦下不争之德。
我们生活在宇宙时空中,却很少去探索宇宙的来龙去脉、去追问宇宙的本源和奥妙,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,而老子在科技几乎一片空白的几千年前,就探讨了宇宙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”宇宙之间有一样东西,浑然长成,在未有天地之前,就已经存在,此物无形无象、不生不灭,是天地万物的源头。天地坏而此体不坏,人身死而此性长存。
老子指出天地宇宙由道所化,道是一,太一;一生二,二就是阴阳,阴阳透过五行,化育天、地、人三杰,然后这三杰再共生万物。
所以老子说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至此,混沌变清晰,万物开始生生不息地延续。人生观老子在人世的洗练、自然的体察、社会的动荡中,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能动所在,即四时消长、日月盈亏,所以,对待人生,我们要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世人应效法天之道,功成身退,以保天德。做人不要锋芒太露,要多收敛,做到大智若愚。最重要的是,要照看我们的本心,不被外物所遮挡、蒙蔽。
老子提醒我们:
“太多的人、事、物,让我们的眼睛、耳朵、嘴巴忙不迭休;太多的欲望通过我们的感官,主宰我们的心灵,让我们的本心受蒙蔽,看不清人生的意义,以至于整日停留于表面的事物。”
所谓“五色使人目盲,五味使人口爽,五音使人耳聋”,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,但人的欲望却无穷。如果不能节制过分的追求、过多的欲望,其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满足或舒适,反而会适得其反,感到人生充满痛苦、烦恼,最终丧失自我、迷失方向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
意思是,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候,必定会喜欢美而厌恶丑,趋向善而逃避恶,于是竞争产生、诈伪兴起,那样的话,反而不美了、不善了。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,依然是超哲学的,因为它跳出了二元对立的怪圈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一的世界。
老子认为:“在某一时空或社会背景的作用下,人们将事物表象的大与小、多与少、快与慢、动与静、高与低、美与丑、刚与柔、好与坏、亲与疏、穷与富、先进与落后、欢乐与悲伤等区分开来,产生了许多相对的概念,然后进行比较、定义,彼此各执一词、互觉有理。”
其实,这些都是相对的,我们都在相对的圈子里转着、认识着,都没有跳出来看问题,没有超越相对。
老子认为,道的本体是浑然至美、至仁至善,世间的一切本无所谓美丑、善恶。我们应该整体对待,而不是加以分解,使之产生对立。没有永远的善,也没有永远的恶,因为好与坏、善与恶,本身就处在相对的概念之中,时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改变和演化。
我们一旦把事物对立,有了分别心,人的私心就会作祟,结果就会让我们远离“道”,远离超越时空的存在之本体。点个“在看”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!